- 帖子
- 162
- 主题
- 70
- 精华
- 3
- 积分
- 72
- 金钱
- 314
|
本帖最后由 刀刀是条狗 于 2013-1-13 14:25 编辑
我年龄不小了才开始学琴,业余和自己摸索的时间又远多于专业学琴的时间,见过的和我原来一样的钢琴爱好者也远多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人。我遇到过很差和很好的老师。我惊讶的发现有一些并不是太难的应该是弹琴的常识,有些居然很多老师都不教不强调甚至并不知道,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琴者走了那么多的弯路。今天就写一下我的一些教训,和我从我那些最好的钢琴老师那里学到的些东西。我觉得有些东西并不是钢琴系的孩子才需要知道的,而是任何人在钢琴上弹第一个音之前就应该知道的——谁都不喜欢在钢琴上瞎折腾,浪费时间,然后眼看着把自己本来喜爱的曲子一个一个地在键盘上毁掉。有些并不高深的错误,成了习惯可能一不小心就是耽误几年的功夫。
这一篇主要谈技巧。技巧在钢琴爱好者中往往是一个不屑于谈但是又过不去的坎儿(对于好多中国专业钢琴系的学生们则正相反?)。
1. 慢练,放松,重量。
以前的老师倒是让我慢练了,但是没告诉我慢练是为了什么,也没告诉我慢练除了慢以外还有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慢练是为了放松,放松了才能弹快!每个弹琴的人都有“手指不够快”的经历,那是很多时候是因为不适当的速度造成的紧张,尤其是小臂的肌肉紧张——我几乎在任何一个业余爱好者身上都见得到这种紧张。不解决这样的紧张,钢琴演奏到了一个不高的层次便绝无再进步的可能。
所以解决的办法并不是去一遍遍地尽力去弹快,这样只能把紧张变为习惯。而是彻底放慢速度,放松肌肉,并且让这种放松成为习惯。—— “练成习惯”并不会在一天之内发生,最少是按星期算的(这个我后面会说)。所以不要想着慢练几遍会立即见效,有时候你会发现某一天只弹慢练,当天不会看出进步,睡个觉第二天手指便奇迹般地变灵活了些。
有人就问了那肌肉都松了怎么弹,答案是弹琴用的是肌肉的重量而不是肌肉力量。钢琴弹奏的基本技巧原则里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但是居然很多人甚至老师不知道(还是不强调?),知道了也不告诉你如何练习才能达到。事实上,钢琴弹奏中除了钢琴初学者都知道保持那个“手型”需要有一点抓握住鸡蛋的感觉外(这个也是为了最后重量的“集中”),所有其他地方都应该是非常放松的。
用重量弹奏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声音。用重量弹出来的声音才准确并具有穿透力。按照钢琴大师阿劳的话讲,只有在没有任何的肌肉紧张的时候,音乐的意图才能准确地通过肢体达到琴弦而不再中途变形。
遗憾的是即便很多专业习琴者也很多并不具有慢练的耐心。我17岁时碰到我一生第一个好老师时,当时我一手的坏毛病。他硬是让我从最简单的音阶慢练开始,弹其他曲子也永远以慢的能让人睡着的速度,就这样两个月。憋得我非常难受,但是两个月之后我才发现我有了多么大的进步。就这样练了一年我从车尔尼的高级练习曲都弹不好,到可以勉强弹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我听过钢琴家宋思衡说绝大部分困难的段落只要完全慢练两个星期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也有传闻说听李赫特练琴慢的像一个钢琴初学者。我在实践中这个方法的确屡试不爽。欲速则不达,想要快就必须先慢。这可能是钢琴练习中最悖论但是也最有效的方法(另一个例子是要想有优美的歌唱性的连奏,手指首先要有很高的独立性)。
慢练是多慢。我想是慢到每个音都在动作上独立出来。非要用数字的话我觉得最起码三四秒以上一个音..
慢练中另一个容易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细节是分手和指法。这样的笨功夫尤其会被一些有天分的人轻视。不管你再有多好的天分,分手练和一开始就建立固定的指法一定能让你的练习事半功倍。梅纽因一开始喜欢对同一个段落用不同的指法,后来在他的老师、埃乃斯库的建议下才改为固定指法。当我变成专业学生的第一天问老师怎么练琴,他强调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一开始就确定曲子的指法,他说这个是very important。初学者往往不得已要标指法分手慢练,越是高级的学生越容易忽视这个原则(以显示自己的天分,或是克制不住自己的“音乐冲动”?),殊不知这任何级别的钢琴练习中一以贯之的高效方法。
2. “少量多餐”才能建立技术习惯。
钢琴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先得有近乎机械性的手指技巧以后才弹得上有表现音乐和灵感的自由。而学习任何一种技巧的的不二法门就是每天练一点,但是天天重复,(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学外语)。听过一个普林斯顿的研究说记一个东西连续重复7次以上大脑就不再接受它了。让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办法是以天为单位的重复(背单词的都知道那个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虽然那是个理想的简单状态…)所以练习一个段落或者背一个单词一遍遍不停地重复100次然后一个星期不复习是毫无用处的(有时候似乎还有相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试一下找一个认识的单词或者甚至汉字,不停地盯着它或连续重复它30秒以上,你会发觉你开始越来越“不认识”它了)。
技巧练习的理想境界是把技巧练到成为潜意识里的习惯,这只能靠几乎无脑的少量但多次的重复,每天的量不在多。对于业余爱好者每天一个小时怕也足够——实在没时间甚至15分钟都可以。平时不练而周末练个八小时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久了还挫伤自信心。我17岁进步最大的那一年正是高二高三:练琴也从没超过一天一个半小时,但是我确实一天不拉地天天弹。
3. 对一首乐曲,练习不是一遍遍地简单重复。
一个最典型的业余的练琴方法就是把曲子一遍遍的重复,以为每重复一遍就会好一点。熟能生巧嘛。我以前就是这样把自己喜欢的曲子弹恶心掉的。
我以前以为练琴就像个cd播放器一样顺着谱子练就好了。后来才逐渐意识到一个曲子就像一个有机体。必须用不同的策略对待不同的部分,然后最后又要想法把它们揉成一个整体。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一个曲子总有技巧上困难和简单的部分,对于困难的部分要单独挑出来用上面提到的“少量多餐”的原则放松慢练。对于技巧相对简单的部分可以更早地开始注意它的音乐性。怎样从每个音到一首完整的乐曲当然是个太大的话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练习觉不是简单的一遍遍重复音符,在技巧上这样的练习不会有任何的效果,在音乐上一个乐曲也不是所有音符的简单叠加。
4. “多样立体”地练习
人脑是喜欢多样和变化的(我去查查文献看看认知科学对此会怎么说),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永远不会有效果。即便是对于困难的段落的每天重复也一定要用不同的方法(当然每种方法也要持续一段时间)。比如变换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重音,甚至把一个段落采用不同的分组(具体的步骤请去咨询身边能面对面指导的专业人士)。建立习惯中一个“悖论”就是那些近乎机械性的手指习惯不能通过机械性地方法取得。用点军事用语就是只有海陆空十面多点高密度地至少以星期为单位地对一个技术目标进行持久进攻和围剿,才能阶段性地取得一点点的进步。否则就只能是“再而衰,三而竭”了 |
|